新加坡媒体仗义执言,点名美国名将成绩夸张,指出中国媒体太安静
2025年游泳世锦赛已在新加坡拉开帷幕,游泳项目的角逐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作为世界顶级游泳赛事,这次比赛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媒体的目光,尤其是新加坡的各大新闻机构更是对赛事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在这种背景下,新加坡唯一的英文四开早报——创办于1845年的《海峡时报》,最近以一篇千字长文引起了舆论的热切关注。文章深入剖析了西方媒体对中国运动员所采取的双标行径,特别提到中国媒体的相对沉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一现象。这篇文章发人深省,不禁让人思考,抵挡外部攻击的责任不仅仅落在外部因素上,更涉及我们自身的反应与对策。
作为新加坡主要的新闻传播平台,《海峡时报》致力于以新加坡人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世界新闻。这种独特的视角使其在中西方之间的观点冲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新加坡的社会制度与欧美国家相似,其国家政策普遍向西方倾斜。然而,这里又生活着大量受中华文化熏陶的华人,因此,《海峡时报》能够从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审视相关的焦点事件,将东西方的观点汇聚于一处。
该报的长篇文章内容丰富、见解独到。首先,文章强调了欧美媒体对中国游泳选手潘展乐成绩的质疑是极为无理且存在严重双重标准的。尤其是在男士100米自由泳比赛中,潘展乐以惊人的速度震惊世界,然而西方媒体却没有关注其成绩的辉煌,反而将目光转向了对其表现的质疑:“他怎么可能那么快?难道没有什么秘密吗?”可想而知,这种质疑与对加拿大选手麦金托什与法国选手马尔尚的赞美形成了鲜明对比。西方媒体大肆赞扬了沃尔什在100米蝶泳中创造的54秒60的世界纪录,认为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甚至比潘展乐的成绩更具惊艳。这样的对比毫无疑问地揭露了媒体对于不同国籍运动员的不公正态度。
展开全文
归根结底,文章的核心在于:当中国选手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佳绩时,他们会被置于怀疑的焦点,而西方运动员的同样伟大表现却被归结为努力与奋斗的结果。这些游泳媒体利用其影响力引导舆论,暗指中国选手的成绩存在问题的行为,实在令人感到愤慨与失望。
此外,《海峡时报》还指出,中国媒体与运动员的相对沉默,往往使这种双重标准现象更加严重。尤其是当欧美媒体对中国顶尖选手表现出的好奇心时,这种沉默仿佛加剧了某种“关联性内疚”,跟心虚的感觉有些相似。这番评论触碰了问题的核心,我们一直在指责外媒对待运动员的不公,那么我们的媒体人又在做什么?为何我们不敢在媒体上为我们的运动员出头,为他们正名?
对于这一现象,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我们在游泳项目上的专业媒体人才匮乏,虽有个别媒体人试图反驳,但常常难免言辞尖锐,给人不专业的印象,甚至引发嘲笑,形成了“泼妇骂街”的局面;这种反驳既无杀伤力,反而有时让人觉得我们显得愤青。另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往往倾向于“做好自己,不必在意外界的声音,赛场上见分晓”。这种看似高远的观念,实际上是典型的空话,让我们的运动员在面对外部攻击时感到无力和孤立,成为“哑巴亏”的牺牲品。这样的局面亟需改变,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声音为我们的运动员发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