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历史

早期珍珠球运动的相关规则现已无从考证了,只能从一些史实文献中获取关于古代珍珠球运动的部分规则。据文献记载,早期的珍珠球运动是根据采珍珠的传统劳动场面设计的,是为了歌颂满族人民挑战自然的无畏精神。比赛采用分组对抗的形式进行,为了增加珍珠球运动的竞技性、趣味性,每支队伍各选出两名队员扮演“蛤蚌精”,各持两片蛤蚌壳,试图用蛤蚌壳阻止对方将珍珠球投入框内。早期珍珠球比赛的场地分为三个区域,中间区域称为“河”,场地两边成为“威呼”区,采珠人在“河”中运动,争夺珍珠球,并试图将珍珠球传递给“威呼”区中的同伴,两名装扮为“蛤蚌精”的队员试图去阻止珍珠球在“河”与“威呼”区间的传递。

“采珍珠”活动的竞赛方法比较简单,双方对垒,每队出六名运动员,其中一名队员站在一端准备持网捕捞,三名手拿蚌型木拍的队员站在对方捕珠者前面拦截珍珠,其他三名队员下“水”与那队员争夺珍珠,夺到后把珍珠投向自己队的持同人,而对方的触人又要设法用蚌型木拍把投来的珍珠拦截回去,只有把珍珠躲过对方蚌型拍的拦截,把珍珠投入自己队的持网人网里才算得分,测人一次即得一分,投入十分为一局,三局决定胜负(各地的比部法和得分规定也不完全一致)。“采珍珠”这项体育活动对抗性强,又有游艺性。参加比赛的队员个人既要有高超的技艺,又要具备全队整体配合的战略战术。

比赛时,水区内双方各有3名运动员负责进攻或防守,进攻者可将球向任何方向传、拍、滚、运,目的是向站在本队得分区内的持抄网队员投球得分。封锁区内有2名持蛤蚌(球拍)的对方队员,用封、挡、夹、按等动作,阻挡进攻队员向网内投球。每队有1名持抄网队员在得分区活动,用拍网试图抄(采)中本方队员投来的珍珠(球)。每抄中一球得一分。在规定的比赛时间内,得分多者为胜队。

球的外壳用皮革或橡胶制成,内装球胆,表面应为珍珠(白)色。球的圆周长54-56厘米,重量300-325克。球拍为蛤蚌形状,用具有韧性的树脂材料制成。抄网兜口为圆形,兜口内径25厘米。

珍珠球这一民族形式的体育活动,源于生活、鲜明生动、多姿多彩。场上攻守往复,银球穿梭飞舞,4只蛤蚌急张忽合,一对抄网频频有所斩获…其紧张激烈、精彩绝妙,令人目不暇接。珍珠球━民族体育之珠,将体育运动之骄健与生活劳作之优美,两者紧密融汇在一起了。

竞赛规则

比赛在长28米、宽15米的场地上进行(场地分水区、封锁区、得分区),每队上场6人。比赛分上、下两个半场,每半场15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

1、珍珠球的圆长为54至56厘米,重300至325克。珍珠球运动是从游戏中挖掘出来的民族体育项目。

2、珍珠球场地长28米、宽15米,分为水区(内场区)、哈蚌区(封锁区)和威呼区(得分区)。

3、每场珍珠球比赛由两队参加,每队上场7名队员。

水区(内场区)内双方各有4名队员负责进攻和防守,进攻者可将球传到任何方向,向抄网内投球争取得分。

哈蚌区(封锁区)内双方各有2名运动队,持哈蚌(球拍),用封、挡、夹、按等技术动作阻挡对方进攻队员向抄网内投球。

威呼区(得分区)内双方各有1名手持抄网的运动员,他们的任务是用抄网抄(夺)本方队员投来的珍珠球。

4、比赛分为上下两个半场,每半场比赛时间为20分钟。竞赛采用单循环赛制。

运动价值

观赏价值

珍珠球运动是在参考篮球、手球规则的基础上制定而成,它具有场地、器材的简易性和游戏形式的大众性等特点,其在水区的运动与篮球、手球运动有一定的共性,而在封锁区持拍防守队员又具有足球守门员和排球拦网队员的特点,因而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同时,珍珠球运动的场地面积不大,所用器材较为简单,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除正规比赛需要标准的场地与器材外,比赛可随意在街头空地或别墅花园、草坪之内进行,不受场地大小和地面质地的限制,无论是男女老少,亲朋好友,中小学生,都可以找一块平整的空地,根据场地规定人数进行比赛,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强身心价值

珍珠球运动是综合的非周期性集体运动,其技术、战术系统的实践操作与实践运用过程,是通过在对抗变化着的特定时间、位置、距离、场地、设施、环境条件要求下,运用跑、跳、投等手段来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智力、生理、心理都要承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因此,科学地参加珍珠球活动,对提高人体内脏器官与感受器官的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能力、增进健康、发展身体素质、促进心理修养、培养集体团队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教育价值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对珍珠球运动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同时,通过参与珍珠球比赛,可以有效强化参与者的拼搏意识,敢于进取,学会尊重规则,尊重对人,使竞争心态更为健康,实现身体和个性的健康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