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慢、观赏性差,这是板球无法得到认同的主要原因
一场篮球比赛一般用时1.5-2小时;一场足球比赛一般用时不到2小时;一场排球比赛一般用时2小时左右;一场曲棍球比赛一般用时2.5小时左右;然而一场T20板球比赛的用时,至少需要3-4个小时,而且还有越来越慢的趋势。
去年12月,印度人接手国际板球理事会主席后,世界板球正在一步步走向“印度模式”。以2025年印度板球联赛为例,前几年的印度板球联赛上半场比赛用时差不多在100分钟之内,而今年的印度板球联赛上半场比赛用时基本上都需要至少2小时,一整场比赛下来,差不多用时将近4小时。
板球节奏慢,投球的轮次并不是主因,而罪魁祸首是球员在比赛时的“墨迹"。打得好了,两个击球手要交流一下,耽搁一段时间;打的不好了,两个击球手还是要交流一下,再耽搁一段时间;投手的球投得好了,假模假式地布置一下防守,耽搁一段时间;投手的球投得不好了,队长或队友再和投手交流一下,再耽搁一段时间。还有就是多次的视频裁判介入,是四分球还是六分球,视频裁判回放比赛录像确认一下;是不是宽球或是无效球,视频裁判回放比赛录像再确认一下;还有就是球员发起的对于判罚的挑战,这个更要视频裁判仔细的回放确认。
面对这样的问题难道就真的没人管吗?答案是肯定的,肯定没人管。而且自从印度人担任了国际板球理事会主席后,还废止了相关拖延比赛处罚的规定,这也直接导致了从2025年开始,板球变得越来越慢了。
板球比赛拖沓的行为,在中国人眼里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是在板球传统国家人的眼里并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在从前参与板球运动的人基本上都会具备两个特征:第一种,有钱还有闲,这些人可以不用通过劳动就可以获得大量财富,在实现财富自由的前提下衍生出了大量的空暇时间。第二种就是无事可做的人,这些人只是通过参与板球运动或是观看板球比赛来消磨时间。
中国人在学生时代就开始了忙碌,在有限的时间内都希望可以通过辛勤的劳动来获得更好的生活,所以始终无法接受慢节奏的板球运动。
另外,观赏性差也是板球很难推广的原因之一。正如一次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板球比赛现场采访,当记者采访一位现场观众时,观众表示:一、自己之前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板球;二、来观看板球比赛只是为了体验亚运会的现场气氛;三、板球比赛是不需要提前预订就可以在现场买票入场观赛的比赛;四、看了半天也搞不懂为什么这个球队一直在打。
大多数比赛都是攻守交替进行,这样使得比赛悬念丛生,而板球比赛则是一支球队先进攻,在打满规定的轮次后,下半场再互换攻守。所以,很多资深的板球球迷也只是在下半场在存有胜负悬念时,从最后几轮开始观看比赛。
节奏慢、观赏性差这两个问题严重阻碍了板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节奏慢可以制定相关的规则来加快比赛节奏,比如中华职棒为加快比赛节奏制定的“垒包上有人时投手须在25秒内出手”“同一打席不能牵制超过3次”等等。
观赏性差也可以推出新的赛制提高观赏度,毕竟板球要在中国发展,不用像一些国家那样时时刻刻遵从着“祖宗之法”,一切都可以改变,变得可以让中国人接受这项运动。
2025年中国板球管理部门会推出系列推广活动,可以在这些推广活动中进行大胆的尝试,想想如何改变可以让板球适应中国人的生活节奏,不要只是一切都“照搬”国外的。事实证明,十多年盲从式的“照搬”国外,只会让板球运动在中国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小,国家队的成绩也越来越差。
活动搞了,人也来了,板球体验了,然后就完了。参与体验的人一觉醒来可能早就忘了什么是板球。但是也会有通过推广体验活动喜爱上这项运动的人,可是这些人又如何继续参与板球运动呢?最后问题还是回到了“青训”上面。下一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中国板球的青训问题。